今年以來,蘇州工業園區婁葑街道社會工作站立足自身功能定位,不斷探索“站室聯合、創投培育”模式,從站室平臺建構、社社系統賦能、創投培育組織三個層面共同發力,圍繞“專業服務、精準賦能、資源聯動、社志融合”四大主線深化服務內涵,推動專業社工與社區志愿力量的深度融合,激活社區內外資源可持續循環,構筑多元公益新生態。
專業服務——需求導向筑基,提升助人效能
深度聚焦居民需求,精準施策紓困解難。社工站依托“專業個案幫扶+系統小組賦能”工作模式,積極構建有溫度、有實效的社工服務體系。通過學校轉介、社區轉介、社工外展等形式開展青少年抑郁焦慮心理疏導、童年創傷修復、流動兒童家庭環境改善等9個個案,以個案訪視、心理支持、家庭會議、資源鏈接、社區融合等介入方法累計開展服務72次;針對老年認知友好、兒童情緒管理、老漂族社區融入等主題開展支持性、發展性、教育性小組5個,串聯起同質性人群,織密社會支持網絡,累計實施30節小組活動。
精準賦能——雙向載體驅動,激發組織活力
緊扣基層治理主體能力提升目標,社工站以“項目孵化+能力建設”作為專業賦能的核心策略,打出精準培育與系統提升的“組合拳”,為社區、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隊等基層治理力量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今年5月,婁葑街道“幸福之治”微治理創新大賽項目圓滿收官,三大服務板塊10個項目相繼落地。
精準人群創新服務板塊面向“一老、一青、一新”等重點群體,依據其實際需求與特征,提供精細化、個性化定制服務;微空間更新與活化板塊發動社區居民參與到空間的美化與維護中,實現社區閑置空間的再利用與長效管理;公共焦點問題治理板塊圍繞小區焦點治理議題進行項目設計,在議題解決過程中完善協商治理流程,形成良好示范效應。
獨墅湖社區“夕陽守護”項目關注獨居老人居家安全,組建志愿隊伍開展跟蹤服務,搭建守護網絡;夏家橋社區“聚青力展青為”項目和金益社區“益新同行·共筑家園”項目通過活動空間打造、社區服務開展,加深青年、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與社區的聯結,增強歸屬感與融入感;星灣社區的“一起植有愛”項目打造昆蟲屋、鮮花角等貼合兒童自然教育的主題花圃,引導培育社區親子家庭成為社區“共享花圃”主理人;香堤社區的樓道微治理項目充分挖掘樓道意見領袖、行動骨干,將其納入社區基層治理的一環,通過走訪學習、問題收集與協商議事,開展了一系列樓道公共設施維修、公共環境美化等治理行動,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與責任感……
與此同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社工站建立起一對一跟進指導、節點督導的賦能孵化機制。45次線上線下日常監測、9次日常服務咨詢及2場主題培訓,推動更多可持續、可復制的社區治理路徑從愿景走向現實。
資源聯動——鏈接多方力量,共創公益生態
橫向協同、縱向參與。社工站以“幸福六個一”服務品牌為抓手,整合街道各部門、各社區、社聯會等多方資源,持續深化“五社聯動”機制,推動多元主體良性互動、資源服務有機銜接,實現社區需求與服務供給同頻共振。
社志融合——激發社群活力,譜寫共治新篇
志愿服務始終是基層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6個特色社工室緊密圍繞社區服務需求,通過靶向培訓與精準賦能,有效提升志愿服務的參與質效。
揚東路社區社工室立足社區實際問題,鼓勵社區居民發揮主人翁作用,通過“一平米計劃”改造微空間8處,形成3支特色社區自治隊伍,累計開展15場志愿服務;新朗社區社工室以興趣課程為切入點,吸引不同年齡層居民參與,并通過“課程-社團-項目”的轉化鏈條,將興趣小組升級為具備自主組織能力的社群團體,合計孵化3個社群,形成“興趣凝聚人氣、活動培育能力、參與提升認同”的良性循環;新蘇社區社工室重點培育3支特色志愿隊伍,吸引60余名居民常態化參與志愿服務,累計服務時長超120小時,進一步充實基層服務力量儲備;群力社區社工室以老年人認知癥為工作重點,開展“認知好幫手”專業賦能培訓,采用“以老帶老”的模式,讓7名骨干志愿者發揮老年人之間易于溝通、理解的優勢,為有認知障礙的老年人提供更貼近需求、更有溫度的服務;涇園南社區社工室聯合轄區內新融學校與婁葑學校,發起“涇心守護”家庭教育互助小組,培育并組建一支由9名家長組成的志愿隊伍,通過問題探討、經驗傳遞、故事分享等形式,為家長們搭建交流互助的平臺;蘇安北社區社工室立足退伍老兵驛站和公益服務驛站,走訪挖掘形成一支由7名老兵志愿者、15名居民志愿者、3戶社區商鋪組成的“十分愛助志愿服務隊”,專注于社區常態化為老志愿服務,為社區治理貢獻重要力量。
以專業提升促蓄力前行,社工站攜手蘇安北、官瀆、葑南路社區,系統性開展八場“充電賦能”主題實踐活動,助力志愿者實現從“協助者”到“策劃者”的角色轉變。
下一步,婁葑街道社會工作站將繼續深化“社志融合”模式,以專業社工為引領、志愿服務為支撐,提升各類服務的精準度與實效性,讓志愿服務成為社區治理的“源頭活水”,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感與滿意度。
編輯 張英姿
202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