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兒童成長的沃土,也是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重要單元。今年以來,蘇州工業園區婁葑街道新朗社區從“一米高度”出發,積極開展兒童友好建設,圍繞空間營造、服務供給、文化培育等多個維度,將友好理念轉化為居民可感可及的生活場景,讓“童友好?新晴朗”成為溫暖而亮麗的社區名片。
作為婁葑街道最年輕的城市社區,新朗社區覆蓋多個小區,常住人口中婦女兒童占比高達66.1%,構成了社區服務的主體。面對居民結構多元、年輕家庭密集等特點,社區以兒童友好為抓手,確立“寓教于樂、融學于趣”的工作理念,通過“問童需—聽童聲—集童意—匯童智”四步工作法,持續優化兒童友好成長空間和服務體系。同時,通過打造“小萌新”IP形象,創建“童友好·新情朗”品牌,逐步構建起多方聯動、兒童參與、家庭受益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陣地優化,把友好空間“串”起來
為打破物理空間壁壘,社區系統整合黨群服務中心、閑置架空層、健身步道與口袋公園等資源,構建起“一中心、一層、一場、一廊、一園”的兒童友好空間體系,實現功能復合、全域覆蓋的空間共享格局。
在室內,社區打造了全齡覆蓋的兒童活動空間:“童享閱讀”區藏書千余冊,兼具閱讀與觀影功能;“童趣樂園”為0-3歲嬰幼兒配備海洋球池等設施,并融合早期教育服務;“童聲薈夢”設置兒童議事角,展示孩子們的實踐成果;“童心探索”則為青少年提供社會實踐與公益活動平臺。
戶外空間則注重“串珠成鏈”的整體打造。架空層被劃分為學習、科普、玩樂等多個功能區;游樂場增設“童言童語”收集點,傾聽孩子心聲;“新情廊”搭配科普花草牌與漂流書屋,營造書香與自然交融的氛圍;口袋公園也通過溫馨指引與提示,讓社區每一處角落都充滿童趣與人文關懷。

整合資源,把友好活動“辦”起來
為構建優質多元的兒童服務體系,社區聯合近20家共建單位,積極探索“項目化+清單化”運作模式,推出一系列廣受歡迎的品牌活動。
其中,為期20天的“智趣未來,萌新成長營”公益暑托服務開設科技啟蒙、安全演練、非遺體驗等課程30余節,有效緩解了雙職工家庭的暑期看護難題,贏得家長一致好評。“傳薪者計劃”聚焦非遺傳承,組織開展了三星堆泥塑、棕編等6場深度體驗活動,讓120名參與兒童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社區還圍繞身心健康與科學素養,舉辦趣味挑戰賽、健康服務活動,以及太空探索、無線電制作等科學實踐項目,有效激發兒童興趣,為他們的多元成長持續賦能。

校社同行,把友好家庭“帶”起來
社區高度關注親子共育與家庭能力提升,積極聯合街道婦聯、婁葑派出所、文萃小學及東興路幼兒園等單位,共同成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并組建“女管家聯盟”巾幗志愿服務隊,推動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服務站圍繞家長課堂、親子實踐、心理輔導、法制安全等多個維度,常態化開展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與主題沙龍,推動家庭教育從“單向輸送”轉向“雙向奔赴”。在實踐層面,“春日漫游Citywalk”引導15組家庭在自然探索中踐行環保;“小學生時間管理”家長課堂與“書包文具收納”活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自理習慣;與東興路幼兒園共建的“家長學校實踐基地”已開展5場科學育兒活動,覆蓋180戶家庭。通過系列扎實舉措,社區逐步構建起體系化、常態化、清單化的服務模式,真正推動了家庭教育在互動中共建、在陪伴中成長。

制度創新,把友好力量“找”出來
為鼓勵兒童以主人翁身份參與社區建設,社區組建“新朗小萌新志愿隊”,吸引47名青少年志愿者加入。他們積極投身垃圾分類宣傳、圖書整理等公益服務,累計服務時長超300小時。為肯定孩子們的付出,社區對其中35名表現突出的小志愿者予以公開鼓勵,有效激發孩子們的志愿服務精神和社區歸屬感。在實踐中,小志愿者們以獨特的視角發現社區治理“盲區”,為幸福新朗建設貢獻寶貴的“童智”力量,真正實現“以童參與 賦能社區治理”的目標。
未來,新朗社區將持續深化兒童友好社區建設,以"五共融"機制為引擎,推動專業的家庭教育支持扎根社區,讓兒童友好的理念進一步融入日常、照進現實,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織就一幅“家家幸福、童樂融融”的和諧圖景。
編輯 陳澤煜
2025年11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