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中心商場,潮牌快閃店人頭攢動;相門倉街,快閃市集交織起非遺文化與時尚融合的音符;盛澤高鐵站,“藝術達人”快閃舞臺為旅客送上愉悅……快閃,這種最初源于“短期性、突發性”的零售場景與活動形態,在蘇州“燃”出許多新花樣,成為串聯商業消費、文旅傳播與城市IP的“多維載體”,正以多元形態激活著城市的新活力。
從“賣商品”到“造生態”,快閃的“臉”在悄悄地變
走進蘇州中心商場,可以看到4家服飾鞋包類快閃店、3家文創潮玩類快閃店、1家美妝個護類快閃店和1家真人明星的生日應援快閃店。在蘇州其他核心商圈,快閃的多元化趨勢同樣顯著,如仁恒倉街就開設大量潮奢品牌、知名IP聯名系列快閃,吸引了大量追求品質生活與社交體驗的客群。
回溯快閃活動的演變軌跡,記者發現,其在蘇州的發展早已突破單一商業屬性,完成了從“商品集散地”到“多元生態體”的進階。
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快閃的邊界正持續向文化領域延伸。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的“運河主題快閃表演”,以動態藝術活化千年運河文化;金雞湖美術館的巨型熊貓主題快閃展,用公共藝術語言詮釋城市美學;地鐵3號線的國風快閃音樂會、天虹商場的姑蘇評彈演出,則打破了文化傳播的時空限制,讓非遺文化“走出劇場”,融入市民日常生活。2025年春節期間,蘇州火車站的“非遺賀新春”快閃活動,更讓往來旅客在短暫停留中感受江南文化魅力,推動快閃從“商業主導”轉向“文化凸顯”。
在民生服務領域,蘇州創新探索的“快閃+民生”模式,讓快閃活動成為基層治理的“新抓手”。蘇州科技大學青年志愿者打造的“小青新”快閃照相館,走進養老公寓為高齡長者提供免費拍照、照片裝幀服務;姑蘇區平江街道的“520”公益快閃活動,通過兒童手工作品與表演為紅十字會AED計劃籌集善款;蘇錦街道的“菜籃子便民快閃服務”,則直接將新鮮蔬菜送到社區門口,解決老年人冬季買菜難題。這些活動讓快閃走出商圈,成為傳遞溫暖、服務民生的“流動平臺”。
情緒價值限量稀缺與閉環聯動,快閃經濟走紅有“密碼”
快閃經濟能在蘇州持續升溫,背后離不開精準擊中消費者需求的“商業邏輯”。
在蘇州一個演唱會快閃店內,來自馬來西亞的張小姐對著歌詞墻與“演唱會舞臺”布景拍照時表示:“這里的每一處設計都讓我有共鳴,仿佛走進了喜歡的明星的世界。”這種“情緒價值”的供給,正是快閃店的核心競爭力。為營造沉浸式體驗,快閃店在場景打造上不遺余力:熱門IP主題裝飾、巨型玩偶造景形成開放式氛圍空間,部分IP甚至打造“全包圍式”購物環境,從墻面設計到商品陳列均融入IP元素。同時,互動環節的設置進一步強化消費黏性,推動情感需求轉化為實際消費。
“限量稀缺”則是快閃拉動客流的另一關鍵。大學生童雨濛為購買某品牌周年限定玩偶,提前一周預約快閃店門票,因為“聽說只能線下買,還限購一件,我怕搶不到”。這種“饑餓營銷”策略,成功激發消費者的緊迫感。多數快閃店開業首日便出現排長隊現象,部分商品幾小時內售罄,為品牌帶來大量線下流量。位于古城的金地廣場四季不斷更新的快閃展覽同樣吸引著來自全省甚至全國的票友,來自無錫的張女士稱,從前年的“大英博物館在蘇州”到去年的“未來潮屆”,再到今年的“baobao來了”,她每年至少來蘇州金地看一次展,“非常喜歡這個時尚聚集地!”
線上線下的聯動閉環,讓快閃經濟的價值進一步延伸。某IP快閃店負責人介紹:“我們前期通過短視頻平臺發布預告,到店顧客發帖打卡可領禮品,現在每天客流量都在增長。”客流增長的背后,更有品牌設計“快閃店引流、主店轉化”的機制——消費者在快閃店打卡后,可前往商場主店兌換額外禮品,既為位置較偏的主店帶來客流,也形成“線上預熱—線下體驗—線上二次傳播—主店轉化”的完整流量循環。
“快閃+”加出多元路徑,“蘇式快閃”生態內涵蠻獨特
“蘇州的快閃經濟,早已超越‘限時促銷’的范疇,成為城市文旅迭代與IP塑造的重要力量。”蘇州大學商學院教授、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晶認為,蘇州通過“快閃+古城更新”“快閃+傳統再造”“快閃+城市IP”的多元路徑,構建了內涵獨特的“蘇式快閃”生態。
在古城更新中,十全街通過“公共藝術季”引入快閃裝置與流動演出,以“商戶提供空間、社群貢獻內容、街道搭建平臺”的共創機制,讓歷史街巷變身開放藝術現場;在傳統再造領域,拙政園“拙政問雅”夜游項目融合光影技術與昆曲實景,蘇州與《王者榮耀》合作的“東吳痛城”項目則聯動蘇繡、昆曲等非遺元素,讓傳統文化以年輕化方式“破圈”;在城市IP打造上,金雞湖左岸158街區的“網紅盒子”集裝箱快閃綜合體、環湖藝術展季的市集快閃,不斷強化蘇州“既傳統又現代”的“雙面繡”氣質。
蘇州科技大學博士施琴芬則認為,文旅產業具有極強的關聯性與輻射力,快閃經濟正是蘇州從“工業驅動”向“工業+消費”二元驅動轉型的“新引擎”。“通過快閃活動,蘇州將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結合,不僅激活了消費活力,更讓科技、創新與文旅深度融合,衍生新業態、新技術,形成城市獨特的競爭力與基因。”在她看來,未來隨著快閃形態的持續創新,這座江南古城或將在“短周期、高濃度”的快閃活動中,不斷釋放新的城市活力。
蘇報記者 袁藝 實習生 韓靜怡
《蘇州日報》2025年10月15日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