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域綠洲的古老文明綻放在江南水鄉的舞臺之上,絲路的共鳴便有了具象化的體現。11月21日、22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新疆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出品的舞劇《龜茲》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上演。獨屬于中國的浪漫在這方舞臺上無需語言,亦能叩響心弦。
龜茲地處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不僅是一個政治與經濟的中心,更是文化的熔爐。在這里,來自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和漢唐的音樂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龜茲樂舞。這種音樂類型的融合,使其成為古代東方具有代表性的音樂類型。在克孜爾石窟的壁畫中,便有大量精美的樂舞場面,引人注目。
在總編導佟睿睿的眼中,鳩摩羅什是東西文明交融的典范,更是一位意志堅定的行者。舞劇《龜茲》以高僧鳩摩羅什為主線,巧妙地將“在地”與“行走”的龜茲相串聯,講述了這位翻譯家和文化交流使者在絲綢之路上跋涉的故事,展現了文化交融的藝術魅力。
總編導佟睿睿以舞蹈為筆,勾勒龜茲文明的靈動;編劇韓子勇以文史為基,挖掘千年故事的厚重;制作人李東、作曲家郭思達以及舞美設計秦立運、服裝設計陽東霖等一線主創,將龜茲的風沙、樂舞、信仰與夢想,化作舞臺上流轉的光影、靈動的舞姿與悠揚的旋律。舞劇以現代舞美語言重構了龜茲樂舞的千年神韻,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西域文化與江南美學的深情對話。
回溯歷史,龜茲樂舞曾沿陸上絲路東傳,融入中原藝術的肌理,也與江南文化悄然共鳴。那段跨越山河的文明交融,早已在時光中埋下緣分的種子。當舞者以肢體演繹龜茲樂舞的神韻,當千年文明在舞臺上“活”起來時,臺下掌聲雷動,不少觀眾直言“仿佛穿越千年,觸摸到了絲路文明的溫度”。
從古代絲路上的樂舞共鳴,到當代援疆路上的民生相融;從吳儂軟語與龜茲古樂的隔空對話,到蘇州刺繡與龜茲織技的互鑒,兩地雖遠隔千里,卻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傾聽彼此的聲音,汲取彼此的養分;以文明為橋、以心靈為渡,相互訴說著跨越絲綢之路的情誼。蘇州與新疆的文明對話,也將續寫出更動人的篇章。
記者 朱執競
《姑蘇晚報》2025年11月23日A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