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內,一輛輛滿載濕污泥的運輸車緩緩駛入中法環境卸料大廳。這些黑色污泥在這里經過干化處理后,“變廢為寶”實現“發電供熱”。據悉,蘇州工業園區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近日榮獲“2025年園區2A級綠色工廠”稱號,其獨特的“產業協同、循環利用”模式得到業界廣泛認可。
走進廠區,綠意盎然的景象與傳統工廠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車輛進入封閉區域內卸泥,濕污泥在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后,含水率80%左右的黑色污泥就會神奇地轉變為燃料顆粒。“這就是我們的干化‘武器’,薄層蒸發器會像攤煎餅一樣,把濕污泥薄薄地貼壁烘干,然后通過‘面條機’壓成面條狀,再到帶式干燥機像吹頭發一樣被熱風烘干。”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寶茸指著身后的污泥干化設備介紹。該項目自2011年投產至今,已連續安全環保穩定運行近15年,實現了蘇州工業園區污泥日產日清、無一落地。
作為污泥處置行業的標桿企業,中法環境已陸續建成投產蘇州工業園區、相城區、揚州等地的污泥處理項目。截至目前,三家工廠累計安全處置濕污泥320萬噸,產出干污泥84萬噸。干污泥作為生物質燃料送至電廠與煤摻燒發電供熱,累計節約標準煤26.7萬噸,相當于減少燃煤產生的碳排放96萬噸,同時產出建筑輔材32萬噸,節約土地資源363公頃。另外,廠房屋頂光伏電站年發電量約100萬千瓦時,通過“海綿工廠”系統,年收集2.8萬噸雨水用于綠化灌溉與車間沖洗,全面踐行“綠色工廠”理念。
中法環境引入國際領先的節能兩段式干化工藝,結合自主專利實現余熱兩級梯級利用,同等品質下較傳統工藝節能40%以上。園區公司和相城公司均獲批高新技術企業,目前三廠已取得106項專利證書,憑借成熟的技術方案和豐富的運營經驗,中法環境已為重慶、湖南等8個城市的污泥處置項目提供專業服務,將“蘇州經驗”成功輸出。
在公司的榮譽展示區,法中委員會“氣候變化解決方案首創獎”、歐盟商會“碳中和卓越獎”、國家發展改革委首批“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等重量級獎項見證著企業的發展歷程。值得一提的是,中法環境憑借在污泥資源化利用領域的創新實踐,成為蘇伊士國際業務單元中首家獲得“卓越運行成熟度評估金牌”的企業,為行業規模化發展探索出了一條綠色循環經濟的新賽道。
記者 惠玉蘭
《蘇州日報》2025年11月27日A05版
